關于體驗學習的論文 小學數學體驗學習的認識與實踐

關于體驗學習的論文 小學數學體驗學習的認識與實踐

關于體驗學習的論文  小學數學體驗學習的認識與實踐

人的學習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體驗學習,二是發(fā)現學習,三是接受學習。體驗學習,是人最基本的學習形式,是指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到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技能,養(yǎng)成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tài)度、觀念的過程。反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認知的建構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學生認知過程與知識結構不能協同發(fā)展。加上當前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生活經驗貧乏,而這種生活經驗又是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教學嘗試:讓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要尊重、幫助殘疾人,這是——間接學習;而讓學生坐在輪椅上像殘疾人那樣驅車爬坡,這便是——體驗學習。正因如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迫切需要提倡這種“體驗學習”。

一、課前關注學生值得體驗的內容。

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經歷,有些知識學起來感到吃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這些知識之前,組織學生參觀或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為數學提供感性認識。

如:教學“利息”這一內容之前,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存錢活動,學生在存錢時與銀行工作人員的交談中,獲得了不少有關儲蓄的知識,如儲蓄的種類,儲蓄連續(xù)幾次降息的原因,為什么要用實名制,以及國家收取利息稅的原因等知識。學生有了這些親身體驗,上課時思路打開了,非常投入、熱情很高,學習起來輕松多了,特別是有關計算利息的題目,由于有了生活的體驗,每次計算利息時總能結合實際把所得利息的利息稅給扣除掉。

二、課中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1、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在玩耍中體驗。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fā)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教學中,我們把課本中的一些例題轉化成“玩耍”活動,從“玩”中體驗抽象的數學知識。

如:教學行程問題之前先組織學生進行有趣的表演。讓兩個學生站在教室的前后兩個墻腳前,準備相對而行,請另一個學生喊口令,學生說:“出發(fā)?!眱蓚€學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告訴學生這就叫相遇,我再讓兩個學生一個在前慢行,一個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我又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告訴大家這就叫做追及……。教室里一片歡聲笑語,學生仿佛感到這不是在上課,是老師領他們玩,這樣一玩竟不知不覺地理解了行程問題的概念和數量關系。

2、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

學習是需要體驗的,因為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嚴格的說能力并不是教會的,而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接受、體驗、感悟、類化、遷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動手操作,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做”的機會,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先給每組同學準備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內容是3個圓(其中兩個圓一樣大小)、2個長方形、1個平行四邊形、1個正方形(其中長方形的長、正方形的邊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都與兩個相同圓的周長相等)。請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圓柱。在制作過程中考慮兩個問題:(1)你們是如何選擇材料制作的?(2)通過制作你們對圓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發(fā)現?然后讓學生分小組匯報,最老師結合每個小組的匯報情況一一展示制作圓柱的三種情況。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主動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從而讓學生在充分而多樣的數學體驗中學會思維,形成數學觀念。

3、提供“說”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

“說”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數學,體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fā)我要學數學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學“10以內各數的認識”時,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闡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出家里的電話號碼是由哪幾個數字組成的;讓他們說出教室里有幾扇門,幾個窗戶;說出自己書包里有幾支筆幾本書;家里有幾口人,幾個大人,幾個小孩。他們完成這些題目時,興致特別高,大膽踴躍地進行交流。孩子們在交流中體驗到數學的存在,感受到數學的樂趣。通過交流家里的電話號碼,知道了由于數字的排列順序不同,構成的電話號碼也不同,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領悟了數學的奧秘。

三、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應用中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在學生學完新課后,我就經常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數學。

例如學習“比例尺”后,讓學生動手畫自己家到學校的路線圖;學習《統(tǒng)計圖表》后,讓學生課余時間到校門口統(tǒng)計各年級買零食的統(tǒng)計表或統(tǒng)計圖,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相應措施;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把四個火柴盒包裝在一起形成一個大長方體,可以怎么包裝?哪一種包裝方案比較合理?并布置課外作業(yè):你可以去調查一下形狀是長方體的物體實際是怎樣包裝的,了解廠家為什么要這樣包裝?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后,讓學生設法測出一塊土豆的體積;還可以每天讓學生寫數學日記等。在實際應用中,既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意識。

  總之,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要實現這些要求,雖然有多種途徑,但最基本的是從學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fā)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過程中體驗數學樂趣,體驗“生活”、體驗自主、體驗過程、體驗創(chuàng)新、體驗成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情感,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